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客 >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08年06月27日 20:51:43 来源:教师Office 访问量:52























主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知识梳理


一、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和赋税制度


(一)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


●经济思想──以农为本


●经济政策


1.休养生息政策:(1)出现背景:通常在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以后,人口大量减少,经济非常贫困,统治者缺乏较充分的剥削来源的条件下实施。(2)目的:恢复经济,缓和阶级矛盾,稳固统治。(3)主要内容:一是减轻农民经济负担,调整赋税制度,减租减赋;二是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减少徭役,不搞大型工程;三是减轻刑罚,取消酷刑;四是以农为本,禁止弃农经商,限制贫富分化,巩固小农经济。(4)实质:部分地改善和调整生产关系。(5)评价:一方面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农民生产生活及社会的安定、统治的稳固;另一方面,把农业生产与工商业发展对立起来。


2.重农抑商政策:(1)产生与发展: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代,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其作为基本国策。(2)评价:①进步性: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②消极性: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3)横向联系:17世纪,在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下,欧洲封建统治者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在经济上出台了早期资本主义发展重要的经济政策:重商主义。该政策认为金银充足是国家富裕的标志,鼓励工商业发展和对外贸易,迎合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西之间经济政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发展的不同走向。学习中应注意从目的、原因、内容、影响等方面比较它们的不同。


(二)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


古代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从本质上讲,都是私有制。


①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始于商朝,完善推广于西周,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表现。随着春秋末年私田数量的增多,井田制逐步走向瓦解。



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存在的基石。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三)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


●古代中国赋税制度的主要内容


1.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丁税)。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3.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


●古代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古代中国赋税制度是随土地制度的变革而演变的


1.初税亩:春秋末年从鲁国开始实行,是中国历史上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的合法化,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


2.租赋制──编户制度:主要盛行于两汉,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承担田租、算赋和口赋、徭役、兵役四项负担。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完善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3.租调制:主要实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教材重点介绍了北魏的租调制:授田农民交纳租、调,服徭役、兵役,它是与均田制相配套的。


4.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期。“租”是田租;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叫做“调”;“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5.两税法:唐朝于780年开始实行,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主要内容是: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两税法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是赋税制度的一次大变革。


6.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张居正实行改革,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叫作“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实施不久就停止了,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


7.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清初雍正帝在位时期,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叫做“地丁银”。这样,自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被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同时,税收由征收实物演变到征收银两,反映出我国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


●古代中国赋役制度演变的特点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可以两税法为标志;2.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演变,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法为标志;4.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5.赋税种类由繁多到逐渐减少,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经济生活中的相应反映。


二、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1.春秋末年:农业生产开始使用的铁制工具如铁锄、铁斧等,牛耕已经出现。2.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又出现铁铲、铁犁,牛耕进一步推广。3.秦朝时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4.西汉时期:普遍使用牛耕和铁农具,除耦犁外,又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还发明了耧车。5.三国时期:魏国马钧发明了翻车。6.唐朝时期:制造了曲辕犁,并发明了筒车。


三、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1.丝织业:


(1)商朝:农作物中有桑,西周青铜器上关于一束丝加一匹马换5个奴隶的记载,表明当时已经有了丝织业;(2)西汉:纺织业有提花机,丝织品有锦、绣、绢、纱,联系西汉马王堆汉墓有彩绘帛画和出土的一件丝织单衣重量还不到一两,西汉用丝絮和麻纤维造纸,西汉的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亚及欧洲的大秦,可见当时丝织业的繁盛。(3)三国两晋南北朝:蜀汉所产蜀锦行销吴、魏。(4)唐朝至清朝,我国丝织业中心城市很多,其中唐朝有定州、益州、扬州,五代十国有杭州、成都,北宋集中到东京(开封),明朝为苏州、杭州,清朝又有南京、广州等。


2.棉纺织业:


(1)南宋:棉花种植从广东、福建推广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棉纺织业成为产棉区的主要农村副业,南方已有成套的棉纺织工具;(2)元朝:棉纺织业中心在松江地区,黄道婆学习黎族先进棉纺织技术后又改进了生产工具;(3)明朝:政府推广植棉,棉花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棉布成为人民的主要衣料,其中心仍然在松江。


3.陶瓷业


中国瓷器世界闻名,唐代邢州白瓷和越州青瓷最为著名;北宋制瓷业发达,定窑白瓷、汝窑青瓷享有盛名,景德镇为著名瓷都;明代制瓷业规模大、分工细,清代景德镇制瓷业扩大规模,并出现瓷器工场。


4.冶铁业


各个时期分别使用了不同的燃料,有春秋后期的木炭、西汉的煤、明朝的焦炭;鼓风工具有春秋后期的皮囊、东汉的水排;冶铁中心有战国的宛、邯郸,北宋的徐州,明朝的河北遵化等。


5.造船业


三国时吴国造船业发达;隋朝造船技术达到很高水平;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明朝前期能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海船,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四、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1.城市商业的发展


(1)战国时:有许多政治、手工业、商业中心合一型城市,如:临淄、邯郸、大梁、郢等;


(2)唐朝:开始出现许多以手工行业为中心的城市,如丝织业中心定州、益州、扬州,陶瓷业中心邢州、越州,造纸业中心宣州、益州;还有都市商业区如长安城中的东市、西市和外贸中心城市广州;


(3)两宋时期:出现手工技术中心城市,如定窑、汝窑、景德镇,城市中商业区与住宅区的界限消失,外贸城市增多,有泉州、广州和明州;


(4)明朝时期:手工业、商业、外贸各有其中心城市,如苏州、杭州、松江、景德镇为手工业中心,成都、武昌、扬州为商业中心,广州、宁波、泉州、福州为对外贸易港口。


2.货币


古代中国货币到秦始皇时,统一为圆形方孔钱;汉代的统一货币为五铢钱;北宋商业繁荣,金属货币为铜钱、铁钱和金银,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为商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重点问题理解


●关于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过程


1.商周时期,经济中心在河南、陕西一带;


2.秦汉时期,经济中心在陕西关中地区


3.三国时期,南方经济开始发展;


4.西晋末年,南方经济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不高;


5.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南北经济差距缩小,开始赶上北方;


6.唐朝时期,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为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础;


7.五代十国时期:江南得到更大规模的开发,南方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8.两宋时期: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并不断壮大、发展。


(二)原因


1.秦岭淮河以南自然条件优越;2.北方多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3.南方历代统治者为保境安民,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经济;4.中原人民南迁,为南方带来劳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


(三)特点


1.经济重心转移最突出的几个时期,都发生在封建国家分裂,出现封建割据或北方战乱不休的时候;2.经济重心转移的过程也是人口大规模迁移的过程;3.经济重心的转移过程也是从内陆逐步走向海洋的过程,为宋元时期大规模的海外贸易创造了物质条件。


(四)经济重心转移对今天的启示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要正确处理稳定和发展的关系。2.经济发展需要有相应的、好的政策作保障。3.重视吸收外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引进外来人才,这是落后国家和地区赶超先进地区的关键。4.开发与环保相结合。黄河流域开发较早,最后却失去了领先地位,除了其他的众多因素外,生态环境恶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精题范例


例1(200l年高考试题)清朝“摊丁入亩”政策最重要的客观作用是


A.使赋税征收办法简化    B.土地利用率提高
    C.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D.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分析:该题目尽管考查的是清朝的赋税制度,但要求学生要从宏观上把握古代中国赋税制度演变的特点,还要掌握赋税制度变化中的具体细节。尤其要明确自两税法以来每次赋税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和作用。考查的着眼点尽管不大,但却要求学生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答案:C


例2(2003年高考文综试题)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一直延续到北宋


分析:均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所实行的一项重要土地制度,从北魏开始推行到唐中期瓦解,历时300多年,对隋唐盛世局面的出现起了重要作用。但教材对此介绍比较简单。此题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均田制颁布的背景、内容、意义及历史影响,否则难以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B



同步精练


(一)选择题


土地是我国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不同时期存在着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据此回答l~2题。


1.“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是对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井田制的形象描述。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①奴隶社会实行土地国有制②井田制实质上是一种私有制③井田制是私有制不发达的产物④随着井田制结束,分封制也消失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着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


①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会一直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②农民土地所有制也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基础 ③封建土地所有制是重农抑商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基础④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上述土地所有制形式在中国逐渐消失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自身无法克服的经济现象。结合有关知识回答第3~4题。


3.唐朝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无田可授。其根源在于( )


A.封建经济遭到破坏    B.封建地主力量增强
    C.封建地主力量削弱    D.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4.土地兼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国家实施的任何抵抗政策都不可使之逆转。其根本原因在于( )


A.生产力的发展      B.重农抑商思想的支配
    C.农民起义的打击    D.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经历了多次变化。据此回答5~8题。


5.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和中期实行两税法的相同实质是(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手段
    B.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C.缓和阶级矛盾的手段
    D.对农民剥削程度的降低


6.自汉唐至清前期,我国赋税制度发展的总趋势中不包括( )


A.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趋于松弛
    B.在客观上既反映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逐渐解除农民对土地和地主的依赖关系
    D.赋税缴纳形式和内容趋于简化、货币化


7.明朝后期的一条鞭法和清初的地丁银制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特点是( )


A.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B.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C.农业、手工业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8.清朝征收“地丁银”是指( )


A.只征收土地税,废除人丁税
    B.土地税、人丁税一律只收白银
    C.按土地与人口的多少征收白银
    D.将丁税平均摊入田赋统一征收


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据此回答9~10题。


9.租庸调制在唐朝中后期逐渐难以维持。其主要原因在于( )


A.农民阶级的反对    B.均田制遭破坏
    C.自然灾害的侵袭    D.国家政策调整


10.上述关系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


A.阶级斗争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物质决定意识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在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据此回答11题。


11.“抑商”的结果在意识形态方面产生的影响有( )


①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②使封建守旧思想久久得不到冲击③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产生④有利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党中央、国务院最近决定在安徽省全省和其他省(市)自治区选择少数县(市)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探索建立规范的农村税费制度和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的办法。这次改革是我国农村继土地改革、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重大改革,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步骤。


材料二:这次税费改革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是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村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改善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举措。这次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简化农村税种,将原来的一些行政性收费项目统一改为税,并把原来按人口和地亩均摊税费的办法,除农业税外统一改为按真实发生的经济活动征收。


读后请回答:


(1)简述清初税费改革的内容及其意义。


(2)材料一中提到我国农村1950年起进行了土地改革,l979年起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试概括这两次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材料二中提到当前我国农村的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请你从经济学的角度谈谈自己的认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西北曾是我们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发源地,由于人对自然的破坏,致使“沙进人退”几乎淹没了古代灿烂的文化胜迹,导致我国古代的经济、政治中心向南迁移。这种结果,既有古代人不知道保护生态平衡、盲目开发的原因,也有历代战争和人为的破坏,还有江南经济、政治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人口、土地资源状况如下:























人口占全国比例


土地占全国比例 


  资  源


东部


中西部


东部


中西部


东部


中西部


41.1%


58.9%


13.85%


86.15%



丰富


材料三:据1998年统计,我国东部和西部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单位(万亿元)



读后请回答:


(1)列举我国古代在大西北的灿烂文化胜迹(至少3例)。


(2)结合材料一及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导致我国历史上经济政治中心南移的原因?南方成为经济中心是在什么时候?


(3)结合有关地理知识,谈谈你对大西北、西南、黄士高原、青藏高原的改造与利用有什么建议?


(4)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共同问题?


(5)我国东西部的差距是如何形成的?


编辑:张淑芬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宁夏同心县同心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同心中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