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客 > 重大发现 “唐宋八大家”的后裔今安在

重大发现 “唐宋八大家”的后裔今安在

2008年12月31日 11:12:41 来源:教师Office 访问量:44

 唐宋八大文学家的文学杰作,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对他们的生平和学术,学术界的研究作品不计其数。但由于50年代以来,大陆一度对宗亲之间的联谊活动视为封建活动,将家谱列为“破四旧”的对象,致使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谱牒学研究被中断30余年。近年来,谱牒学开始恢复与重建。特别是历代名人的后裔研究也日益引起关注。一些专家学者对唐宋八大家柳宗元、韩愈、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的后裔有了重大发现。
    
    1.柳宗元后裔潜隐于山西沁水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柳宗元的传记和作品对其先世记载很是详细,惟独没有记载他的后裔任何文字。大家都知道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解州人(今山西运城),亦称柳河东。被贬为湖南永州司马,最后病逝广西柳州。他力主革新而遭陷害。贞元21年,其同党王叔文、王丕显先贬后杀,而柳与刘禹锡、韩泰、韩哗、陈润、凌淮、程异、韦执宜等均被贬为“边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由于仕途蒙难,加之二王先贬后杀的遭遇,“众党人中罪状最甚者”柳宗元深感前途未卜,为避“灭绝九族”之祸,他被贬临行前即命河东柳姓世家分散外迁,因“中条道中,皇恩食邑”,故而柳氏之一大系便弃府始徙至沁,隐居中条道中历山一带。恪守祖训,耕读为本,隐姓埋名,历经宋、元,门庭不宣。明永乐4年,柳氏后人柳琛殿试三甲,治文赐进士出身,又与河东杨府千金喜结良缘,为光宗耀祖,便大兴土木,选址建宅。明嘉靖25年,柳氏第6代后人柳遇春中进士,皇赐“青云接武”金匾,柳家再兴土木,历经28载,建13院府邸,吏部尚书王国光亲题楹联“屏障插文峰百世书香飞骥足,楼台围带水九天春暖出龙头”。柳氏民居位于沁水县城西南25公里的土沃乡西文兴村。柳氏民居现存的“河东世泽”、“司马第”两块门匾和《柳氏家谱》中“柳氏系河东世泽……唐末世祖,永州司马”,以及村内关帝庙碑文中“关帝与吾同乡”(柳宗元与关公同为河东人)、“念祖怀乡”等记载均可佐证柳氏民居系柳宗元同宗后裔住所,是否为柳宗元直系后裔因缺谱系,目前仍无法确认。如今,柳氏族人遍布九乡十八村,更显旺势。柳氏民居现存有朱熹、王守仁、文征明等历代名人的书法墨迹碑刻,甚属罕见。当然,随着谱牒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肯定还会发现更多的柳宗元后裔。
    
    
    2.河北昌黎发现韩愈家谱
    
    据新华社消息:“一本在光绪二十三年重修的《韩氏家谱》最近由韩愈39世孙韩英利向新闻界展示。韩英利目前是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荒佃庄乡韩家营村的村长。
    
    据这本已保存了100多年的《韩氏家谱》载,韩氏家谱于明崇祯十五年仲秋已是第5次重修,至清康熙五十七年,清嘉庆十八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又3次重修。
    
    《韩氏家谱》中提到,韩愈之祖为后魏尚书令韩茂,韩茂之子韩均从河南颖川徙居北平之昌黎,为昌黎韩氏之始祖。韩均官居定州刺史,韩均之子韩俊官居雅州都督,韩俊之子韩仁泰官居曹州司马,韩仁泰之子韩睿素官居桂州长史,韩睿素之子韩仲卿官居秘书郎赠尚书左仆射。韩仲卿生有3子,第3子即是后来成了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的韩愈。
    
    《韩氏家谱》记载了韩愈以下的宗子世表,至光绪二十三年已是34代。
    
    据展示《韩氏家谱》的韩英利先生讲,这个家谱原系韩愈嫡裔36世孙韩寿堂所保存。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韩寿堂亲手将家谱从废墟中抢救出来。”(孙志升屈维英)
    
    
    3.潮汕台湾韩姓同系韩愈裔孙
    
    韩清奇,福建莆田人,元末明初为避战乱由福建莆田迁居于潮州府揭邑之霖田(今揭西河婆)。据揭阳《韩氏族谱》记载,韩清奇的远祖是唐朝末年卜居于福建沙县的兵部侍郎韩。韩(842-923),字致光,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韩官拜左谏议大夫,迁中书舍人。乾宁三年(897)任兵部侍郎。后为避迫害而占籍福建沙县,成为福建韩姓的始祖。按江苏《锡山韩氏宗谱》,韩乃是韩愈的五世孙。韩愈生韩昶,韩昶生韩绾,韩绾生韩亘,韩亘生韩。由此看来,韩清奇是韩愈的后世裔孙。据韩思道编撰,刊于1973年的《韩氏家乘考》,祖籍河南孟县(韩愈家乡)的韩姓“清”字辈中,有韩清濂,韩清溪。后来两人皆南下迁徙卜居台湾。这说明,河南孟县的韩姓辈序与由福建莆田迁潮的韩姓辈序相吻合。从而可以看出,福建莆田的韩姓是由河南孟县的韩姓辗转迁徙而来的。这就更进一步证实了韩清奇(福建莆田人)是韩愈(河北昌黎人)的后裔。自韩清奇占籍潮汕之后,韩姓便在潮汕地区蕃衍迁播。明朝嘉靖(1522-1566)年间,韩清奇裔孙韩见渠由揭邑霖田到黄陇都松柏蓝村设私塾授学徒,并在那里定居下来。其家眷最后卜居于潮阳黄陇都潘岱(今红场镇潘岱);乾隆八年(1743),韩见渠第六代裔孙韩振灏由潘岱迁居于黄陇都刘厝庵(今仙城镇刘厝);今台湾的桃园、八德等地的韩姓也是韩清奇的后裔。明嘉靖三十六(1557)年,另一支韩姓也由福建莆田迁徙入潮。其开基祖为韩镇翁。韩镇翁最先卜居于潮阳峡山都长厝村(今属沙陇镇)。清初迁界,韩镇翁裔孙被迫迁徙各地。今仙城镇新湖村、五石及仙城,潮州彩塘,普宁咸寮,惠来点埔、里行、神泉及陆丰碣石国头及湖东,皆系韩镇翁之后。潮汕人口约2万移居港台等地超3万。潮汕韩姓人口不到2万。揭阳约1万,主要集中于揭西河婆,惠来点埔、里行及普宁咸寮;汕头约5000余人,主要集中在潮阳仙城镇新湖,五石及刘厝,红场镇的潘岱,陈店镇的定安及海门镇的城北、北新;潮州约2000余人,主要集中在潮安彩塘;此外,旅居港、澳、台及东南亚各地的潮汕籍韩姓约3万多人。
    
    4.曾巩后裔散居九江、广昌、南丰等地
    
    曾参的后代曾据,为了避王莽之乱,率领宗族一千多人从山东向南迁到今天的江西吉安市西南、江西广昌县东,江西临川市西,广东韶关市南,江西赣州等地。曾巩为今江西抚州南丰县人。该县为了纪念曾巩,在80年代末期建立了曾巩纪念馆。近日,记者打电话向该馆打电话了解曾巩后裔的情况。该馆熊孟秋副馆长介绍说:“曾巩有后裔,主要居住在南丰、广昌甘竹镇、九江德安等地。南丰的曾巩后裔至今还未做谱,广昌的甘竹镇、九江德安的曾巩后裔在近年续谱,并到南丰寻根,祭拜先祖曾巩,他们也将新续的宗谱赠送给先祖曾巩纪念馆,作为后人研究曾巩的珍贵资料。”熊馆长最后答应将对南丰、九江、广昌的曾氏宗谱详细调查后,将有关曾巩后裔的谱系资料提供给记者,届时再作详细的报道。
    
    5.吉安发现欧阳修的后裔聚居地古建筑村
    
    2000年10月18日《光明日报》作了题为《浓缩古代村落建筑瑰宝吉安发现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村》的报道:“一个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村最近在江西吉安被文物工作者发现,这就是离吉安市区只有20公里的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该村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的后裔聚居地。
    
    钓源村现有150余户,700多人。在现存的150多处古建筑中,上可追溯至宋元,下则延绵于明清,其中基本保存完好的有祠宇5座,石桥2座,民宅120余幢。据《钓源欧阳氏家谱》记载,钓源欧阳氏于北宋末年开基,其后子孙繁衍,俊才辈出。既有父子登科、兄弟连科的高官大员,又有富甲一方的巨商大贾。他们在家乡营造私第、铺路架桥,使钓源成为显赫一时的乡村闹市。至明清鼎盛时,有居民近万人,酒楼茶肆百余家,商贾云集。时至今日,那巨型青石铺砌的长街短巷,纵横连接的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照壁门巷牌楼,处处飘逸着古朴典雅的风韵,仍可让人追忆那久已逝去的喧嚣市声。
    
    钓源古建筑中,营造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是祭祀欧阳修的“文忠公祠”。始建于北宋末年、历经元明清各代多次修葺的这座祠宇,前有30多米长的甬道,上饰宝顶的门坊,内有天井、回廊、串楼、殿堂,整个建筑群落布局严谨,气势恢宏。
    
    建筑风格的丰富多样,是钓源古建筑中最显著的特色。既有常见的单檐屋面,又有罕见的重檐瓦顶;既有遍及南方民宅中的马头墙,又有建在前后瓦檐上的骑瓦风火墙;既有一进两厢,二进四厢式厅房,又有庭园式、院墙式等风格迥异的居屋。建筑构件中的枋檩雀替,藻井漏窗,往往雕刻有寓意吉祥如意的鳌鱼、蝙蝠、麒麟、奔鹿、走象和梅、菊、兰、桂等花木,以及栩栩如生的文臣武将人物造型。一些历数百年风雨幸存下来的彩绘精品,表现了古代艺术家非凡的绘画技艺。如文忠公祠三扇大门上的文臣画像,线条简洁流畅,勾勒了一个个神态安详雍容大度的官员形象。而两幅面积分别为2.7平方米的鎏金画“求富贵亦寿考”、“访贤才于渭滨”,历数百年沧桑,仍金碧辉煌,丝毫毕现,堪称我国绘画艺术中的一绝。钓源村中还保存了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物,如迄今尚未见诸史载的,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手书的欧阳修名篇“昼锦堂记”,仍保留镌有米芾手迹159字的两通碑刻。
    
    文物工作者在对钓源村古建筑群进行全面考察后认为,这处保存完好的古村落,荟萃了我国南方古代民间建筑的主要基本类型,成为浓缩我国古代村落建筑风韵的一处瑰宝,是研究我国古代民间建筑艺术发展历史的理想村址。(通讯员 邹晓明 记者 王绍雄)”
    
    6.陕西发现韩信韩愈同宗的宗谱
    
    一部记载了韩姓起源、崛起及表明西汉名将韩信与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为同宗的《韩氏宗谱》,新近在陕西省城固县原公镇西坝村的韩家巷被发现。
    
    这部《韩氏宗谱》是今年60岁的韩氏后裔韩安发保存的祖传之物,系清道光25年(公元1845年)所镌木刻印谱,共两册。其中记载:“韩氏本姬姓之苗裔,周襄王时,有食采于韩者,因以为姓焉……起世为晋卿,确有可考六传。而与赵、魏二家三分晋地,化家为国,其傍支之子抱其宗谱以奔楚,两传而生(韩)信。(韩)信有雄才大略,文武足备,为古今名将。始因家贫而投霸王项(羽),仅授以执戟郎官,不能大用,故弃楚而就汉,佐高祖,平定天下,爵封淮阴侯……其子后移居西蜀,相传六十世复迁河南,到唐代宗时,而文公生焉。文公名(韩)愈,字退之。宪宗攫为太尉,爵封昌黎伯,以文学著称……后五十世,又迁居于安徽奉阳生(韩)成。”    从这部家谱中得知,韩成的儿子韩政迁居关中高陵县南乡上,其子为世袭金带指挥、受命镇守汉中阳平关总兵的韩国栋,与元兵作战死于战场。韩国栋之子武显侯韩奠邦率子韩镇、韩熔扶柩到城固北乡原公安葬,韩氏家族便迁居于此,形成了韩家巷自然村。
    
    韩家巷由上百个保存基本完好的明清古建筑院落组成,目前仍集中居住着韩氏后代2300多人。村子中部有气势恢宏、雕梁画柱的“韩公祠”,占地约5亩,为3进老院,共有正房16间,侧房8间,照壁、牌楼各一座,东有“华佗堂”,西有“祖师厅”。今年清明节前,韩氏后裔们还自发集资捐款上万元,对 “韩公祠”部分损坏之处进行了修缮。
    
    据多次到韩家巷实地考察的汉中市文物工作者王春贵介绍,《韩氏宗谱》记载年代跨度长达2000多年,分段撰谱留下的时间、空间,在衔接上有待更多的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2003年06月01日《新华网》,贾连友)
    
    7.王安石的后裔今何在
    
    王安石(1021~1086),中国宋代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庆历二年(1042)进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认为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因此,在嘉祐三年(1058)上宋仁宗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王安石有否在其出生地的江西留下直系后裔一事,近日通过电话与王安石纪念馆负责同志取得联系,始知在王安石故里已没有他的直系后裔,他的兄弟的后裔却非常繁盛。王安石的同乡晚学傅林辉先生花费近20年时间,完成了《王安石世系传论》(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一书,对王安石的世系和生平作了非常详尽的叙述。傅林辉先生在该书的自序写到:“王安石研究会的熊焰先生又提供给我大量的王氏家谱,金溪柘岗的吴氏后裔,我的文友吴文丁和吴汉又为我提供了王安石岳家和外祖家的柘岗吴氏家谱,掌握了王安石上三代,下三代与王安石有关人物一百多人的资料。”其中王氏家谱就有《抚州市孝桥璜溪三修王氏宗谱》、《临川县展坪竹溪王氏十一修族谱》、《金溪县陈坊王氏四修宗谱》、《临川县展坪乡大坂三公王氏族谱》、《抚州市长岭九井王氏宗谱》、《金溪县陈坊城湖吴氏宗谱》。据该书介绍,王安石兄弟姊妹十人。兄弟有安仁、安道、安国、安世、安礼、安上。姊妹三人。在江西临安的王氏宗谱记载可知,王安石没有直系后裔繁衍至今。唯有《抚州市孝桥璜溪三修王氏宗谱》在王安石的名下载有子王旁。清梁启超在所著《王荆公》第十九章《荆公之家庭》中说:“公子二:曰雱,曰旁。惟公集有题旁诗一首,亦可征其早慧。”《金陵新志"王安石》对旁有一点记载:“雱弟旁,旁生桐,桐生瓙、珏”陆游《老学庵记》载:“荆公所玉带阔十四……真宗朝赵德明所贡,至绍兴末,王氏犹藏之,曾孙奉议郎瓙始复进入禁内。”可见王旁还有
编辑:许泽风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宁夏同心县同心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同心中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