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客 > 热点专题八中外关系

热点专题八中外关系

2008年06月27日 21:26:34 来源:教师Office 访问量:50
























热点专题八 中外关系


 


 

(一)中日关系


 


一、中国古代中日关系发展


 


⑴友好交往时期(汉、唐、宋、元、明前期)


 


①两汉时期:


 


1政治交往: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与汉”;东汉武帝时,日本“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 “汉委奴国王”金印,后来,日本又“遣使奉献”。


 


经济交往: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②唐朝:


 


1全方位的交往:互遣使节,日本有13批遣唐使到唐;唐文化对日本产生深远影响:仿照唐制;学习建筑,教授儒教;贸易往来。


 


2人物: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的高僧鉴真。


 


③从宋朝到明朝前期:中日之间经济贸易成为双方关系的主流,两国人民由此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优良传统,成为以后友好关系发展的基础.


 


⑵对抗与友好并存时期(明后期、清)


 


① 明朝后期,日本一些浪人和武士勾结中国东南沿海的奸商形成倭寇,严重威胁到当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余大猷英勇抗倭,肃清了其势力.


 


②1592年和1597年,日本丰臣秀吉两次派兵攻打朝鲜,中国明朝先后派李如松和邓子龙入朝抗击日本侵略军,李舜臣与邓子龙双双牺牲,形成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


 


③ 明朝时期,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清朝晚期,中国以陈独秀,鲁迅等为代表的大量留学生留学日本,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革命思想的传播.


 


二、中国近代:日本侵华


 


从鸦片战争的新中国成立:日本战争侵略,经济掠夺,奴化教育,中日关系恶化


 


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这一改革使日本实现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日本也积极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提倡 “文明开化”,成为亚洲唯一的、最强大的国家。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度过程中,制定了“征韩侵华”的政策,把侵略的矛头对准了朝鲜和中国:


 


①1894—1895年又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并打败清朝政府,强签中日《马关条约》,割台湾,勒索白银2亿3千万两,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剧增的重要因素。


 


②1900年,日本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参与对北京的抢劫,并获得大量条款。


 


③1904—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打败俄国,占领中国东北地区南部,为日后占领东北三省奠定了基础。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夺取了中国山东青岛。美日争夺中国激烈,后美国因要参加一战而与日本妥协,签订了《蓝辛—石井协定》,日本取得了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


 


⑤ 在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日本在英美的压力下被迫归还中国的山东青岛,但仍获得一定了利益;《九国公约》的签订,使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被打破,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态势。


 


⑥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局部侵略中国,并霸占了中国东北三省,设立了伪“满洲国”。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本取得了在上海驻兵的特权。此后,日本不断加紧对华侵略,势力范围不断扩大;1935年的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以上升为主要矛盾。


 


⑦1937—1945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屠杀中国人民。在沦陷区扶植伪政权,实行政治压迫、经济掠夺、奴化教育政策。1945年战败投降。


 


中国现代:


 


(1)冷战对立时期(1949—1972年):


 


     从新中国成立后至1972年,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大力发展经济,在对华问题上,日本追随美国,唯美国马首是瞻。中日关系处于冷战对立时期。


 


(2)友好和平交往时期(1972至今):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中日关系进入友好和平交往时期。其中,1972—1992年是重新调整和重新定位时期。1998年以来则是旨在构筑“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新时期。这一阶段中,20世纪90年代的中日关系一波三折,21世纪初双方在友好合作与竞争摩擦并存的情况下发展。


 


(二)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以攫取侵华特权。19世纪60年代觊觎我国领土台湾。


 


(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但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时,因忙于美西战争而错失时机。为加深和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即在承认列强在华侵略权益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从此,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一天天扩大。


 


(3)扶黎扶蒋,控制中国。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进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各国纷纷寻找在中国的代理人。“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20余年)的目的。在此期间美国对华商品输出(1931年)跃居第一位。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战争。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6)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1949年新申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7)走向和解、中美建交;前进道路,一波三折。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美国处于守势。尼克松上台后,美国对外战略进行收缩。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间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美国始终末放弃霸权政策,在中美关系上围绕着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三)中俄关系


 


1.古代


 


明清之际,清军主力入关,东北边界空虚,俄国乘机强占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两次派兵在雅克萨挫败俄军,经过平等协商,1689年中俄签订了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2.近代


 


(1)俄国对我国的侵略。


 


①俄国是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帮凶,1858年强迫清政府签定中俄 ,取得了通商、内河航运等一系列的侵略权益。


 


②由于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远落后于欧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它的扩张方式是凭借其军事力量进行传统的领土扩张。在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改订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割占了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③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定,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权益。俄国是“三国干涉还辽”事件的主要策划者,企图霸占中国东三省。


 


④1900年,俄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⑤1904---1905年日俄战争,争夺中国东北。


 


⑥武昌起义爆发后,俄国参与帝国主义国家干涉中国革命,后来帮助袁士凯篡夺革命果实。


 


⑦1917年沙俄政府被推翻,退出了侵华行列。


 


(2)苏俄(苏联)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①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中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开始在中国宣传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建立的过程中,苏联和共产国际起了指导和促进作用。


 


②20世纪20、30年代,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产生了偏差,在它的直接影响下,中共党内出现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等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损失。


 


③抗日战争期间,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物质上和道义上的支持,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是中国能够取得抗战最终胜利的原因之一。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三国背着中国达成协议:维持外蒙古现状,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的特权等,这种做法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④解放战争期间,苏联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


 


3.现代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俄关系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40年代末到5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经济、技术上的援助,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国也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坚决地站在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而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走的是苏联模式,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对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新政权的巩固起了巨大的作用。


 


第二阶段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处在对抗和僵持阶段。赫鲁晓夫上台以后,为了能和美国争霸,提出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建议,遭到中国严词拒绝,中苏关系开始恶化。1960年,苏联撕毁全部经济技术合作的协议。中苏边境甚至发生武装冲突。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大量增兵,从北面构成对中国的威胁。


 


第三阶段是从80年代末到现在。中苏关系开始恢复正常化。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由于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苏联的对外政策从扩张转向收缩,因此,开始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稳定发展,形成了一种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原则的新型的两国关系,为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了贡献。


 


【典型试题】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 年4 月,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处派维经斯基等人来华。维经斯基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并同北京大学的革命分子讨论建立共产党的问题;然后他又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并具体帮助陈独秀等进行建党的准备工作。……1921年,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建议孙中山同中国共产党合作。


──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二  “一五”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得到苏联政府的很大帮助。中苏双方谈判确定苏联帮助中国兴建156 个项目,这是“一五”计划工业建设的中心(其中一部分要在“二五”计划期间进行)。对于兴建这些项目,苏方不仅提供贷款,而且从资源勘探、厂址选择、技术设计、机器设备、建筑安装到人员培训、试车投产,都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这是中苏人民友谊史上光辉的一页。


──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三  1958年4月和7月,苏联领导人向我国提出共同建立长波电台和海军联合舰队的要求,企图从军事上控制中国,理所当然地遭到我国的拒绝。1959年6月,苏联就片面地撕毁中苏双方在1957年10月签订的关于国际新技术的协定。1959年,赫鲁晓夫参加中国建国十周年庆祝活动,他在与毛泽东会谈中,埋怨中国对台湾的武力政策给苏联“制造了困难”。希望中国公开表示不对台湾使用武力……此后,苏联政府在两国边境屯兵百万,对我国进行军事威胁,并在中国的邻国策动反华活动,甚至公开诉诸武力,武装侵入我珍宝岛,制造流血事件。


──孙友葵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述评》


 


材料四  2005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俄罗斯期间,两国元首正式宣布中俄互办国家年。中俄互办国家年的特点是参与层次高、活动规模大、涵盖范围广、社会影响深。目的是宣传中俄友好,增强政治互信,增进传统友谊,推动两国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扩大中俄友好的社会基础,推动中俄友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迈向更高水平,实现两国的共同繁荣,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中俄(苏)两国之间传统友谊的具体表现与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6分)


 


(2)据材料三,指出中苏两国之间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主要原因及影响。(5分)


 


 (3)据材料四,指出目前中俄双边关系的特征,分析中俄互办国家年的积极意义。(3分)


 


参考答案:1.(1)表现:帮助中共建党;(1分)促进国共合作;(1分)帮助中国制订“一五”计划;(1分)给予经济和技术的援助。(1分)


 


影响:推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1分)支援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1分)


 


(2)变化:友好关系破裂。(1分)


 


原因: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控制中国,干涉中国内政。(2分)


 


影响:造成中国经济困难,中国周边环境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2分)


 


(3)战略伙伴和经济合作关系。(1分)意义:有利于中俄友好往来,促进双方共同发展;有利于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2分)


 


(四)中印携手并进  共建和谐亚洲


 



 


(二)近代共同抗争:


 


中印人民在各自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相互同情、支持。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与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把亚洲革命风暴推向顶点。1905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要求民族平等与自治与中国辛亥革命推动亚洲觉醒。


 


(三)现代共同发展:


 


两国获得独立和解放后,相互支持、合作和谅解。1950年中印建交。50年代以来,印度推行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1954年6月,周总理访问印度,双方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原则成为处理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五)中意文化年启动  开拓新丝绸之路


 


1、中意是历史上两大文明古国。


 


意大利文明包括古罗马文化时期与文艺复兴时期。掌握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背景、人文主义及意义。中国文明的指南针、火药制造术、造纸术等,对文艺复兴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2、意大利名人及成就。


 


但丁《神曲》;乔托“欧洲绘画之父”;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薄伽丘《十日谈》;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三杰”: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拉斐尔圣母像、米开朗其罗《大卫》;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伽利略论证日心学说;哥伦布发现美洲;马可尼发明无线电。


 


3、中意交往


 


(1)概况:从汉朝与罗马帝国的间接接触,到唐宋元明时期意大利商人和传教士的来华,从清末意大利王国与清政府签订建交协议,到1970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交,从古至今,意大利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从来没有间断过。


 


(2)古代交往桥梁:“丝绸之路”。


 


(3)古代交往史实:汉朝与大秦(罗马帝国) 都有直接交往的愿望,东汉为了同欧洲的大秦建立联系,97年,甘英出使大秦未果到达波斯湾。《后汉书》记载,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把象牙等礼物送给汉桓帝,这是中国同欧洲国家直接友好往来的史实。


 


(4)交流使者:


 


马可·波罗:元朝时来中国,著有《马可·波罗游记》盛赞了中国元朝的繁盛昌明,引发18世纪的欧洲“中国热”。


 


利玛窦:明末来中国,传播基督教及科学技术,对当时中国科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被称为“西学东渐的第一人”。


 


徐光启:向利玛窦学习天文、数学、测量、武器制造等各种知识,编写的《农政全书》中有介绍西方水利技术。还和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


 


(5)近代交往:意大利参加八国联军,签订不平等《辛丑条约》,获取赔款。


 


(六)中法关系


 


复习重点:


 


⑴注意中国与法国历史上几次思想文化现象的比较,(中国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明末清初反封建民主思想、民国初年新文化运动、法国的启蒙思想)特别是中法文化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例如:儒家思想对启蒙思想就产生深刻影响;启蒙思想对中国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运动产生一定作用。


 


⑵由中法建交而联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环境;新中国在不同时期所采取的外交政策及其原因;戴高乐将军在二战时期的活动等。


 


⑶关注法德在各时期强大的原因及相应的外交政策的演变,注意到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处理外交事务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法、德在历史上强大之后,都曾有统一欧洲的行动,而今日欧盟的形成与扩展,更说明了当今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知识要点:


 


(1)中国近现代史:


 


①法国是侵华较早且较为凶恶的敌人。继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之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黄埔条约》,不仅获得了英国、美国在前面已经获得了权益,而且还获得了在通商五口岸自由传教的权利。


 


②法国与英国一起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掠夺了中国更多的权益,如获得大量赔款、新开放了十一个口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内地传教游历经商、军舰在长江各口岸巡查贸易等特权。


 


③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法国加强了对我国西南地区的侵略,最终演变成了一场长达两年之久的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通过《中法新约》,法国势力侵入中国的西南地区。


 


④瓜分狂潮中,法国强租了广州湾。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法国积极参与,后通过《辛丑条约》,使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⑤新中国成立后,法国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开创了中法交往的新篇章。


 


(2)世界近现代史:


 


①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作家拉伯雷《巨人传》;


 


②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成为运动的中心,出现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百科全书派等政治学说。


 


③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时期: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反封建措施,拿破仑的对内对外措施。


 


④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克里米亚战争与法国欧陆霸主地位恢复,普法战争与法国欧陆霸主地位丧失,欧洲国际格局重大变化。


 


⑤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国成为国际工运中心与巴黎公社革命爆发;法德矛盾发展与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一战爆发;30年代推行绥靖政策自取灭亡。


 


⑥二战中戴高乐将军领导自由法国运动,盟军在法国实施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⑦战后与英美苏分区占领德国领土;接受马歇尔计划,恢复经济;加入北约组织;加入欧共体,与西德一起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典型试题】中法两国都是当今世界有影响的大国。回答1—3题。


 


1.法国大革命


 


①结束了法国的封建制度    ②震撼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秩序


 


③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④由于反法同盟的干涉而失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中法建交的1964年


 


A.法国成为欧共体的成员国        B.中共召开七千人大会


 


C.中国成功研制结晶牛胰岛素      D.中国国民经济已经逐步恢复和发展


 


3.中法两国历史与现实的相同点不包括


 


A.资产阶级革命后出现两次封建帝制复辟


 


B.都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


 


C.都遭到过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D.都反对美国在冷战后建立“单极世界”


 


参考答案:1.B   2.D    3.A


 


(七)中国与东盟国家友好交往


 


中国与东盟国家友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列举中国古代史有关史实三例加以说明。在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中国与东盟国家有共同的历史遭遇,也有共同的英勇抗争。结合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70年代初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二战后中国与东盟各国走上经济发展道路的共同特点有哪些?从历史角度分析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彼此加强合作的基础。



   【参考答案】西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与东南亚的联系;唐朝: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很多中国人到南洋谋生,华侨开始开发南洋。明朝:郑和下西洋,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的交往准则;更多华侨为开发南洋做出了贡献。


 


共同历史遭遇:受到英、法、荷、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野蛮侵略,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共同英勇抗争: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革命风暴中,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与印度尼西亚爪哇人民的反殖斗争,互相推动和影响,起了间接支援作用。20世纪初的中国辛亥革命,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二战期间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并取得抗日的胜利。20世纪40年代,中国和东南亚人民共同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1953年,中缅等国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中国参与万隆亚非会议,促成了联合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深入;20世纪50-70年代初,中国人民支援越南人民反击法国、美国的侵略,并取得胜利;许多东南亚国家支持恢复了中国的联合国席位。


 


共同特点:摆脱列强统治,实现民族独立,走上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结合国情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


 


合作基础:都曾经遭受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和掠夺;相互间经济、文化长期紧密联系,具有友好交流的历史传统和一定的经贸合作基础。

编辑:张淑芬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宁夏同心县同心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同心中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