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客 > 热点专题一弘扬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热点专题一弘扬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8年06月27日 21:09:43 来源:教师Office 访问量:59































热点专题一 弘扬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热点聚焦】


 


2006年10月8-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会议提出了“六个必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六个必须”构成了和谐社会通盘方案。


 


【命题预测】


 


历史学科要重点把握中外历史上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和关于人类在不同时期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实践过程,以史为鉴,总结经验教训。具体考查知识点如下:


 


(1)和谐社会思想渊源: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孔、孟、墨、庄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主张,唐太宗“存百姓”的思想。西方人文主义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启蒙思想中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的思想主张。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观和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体现出的“以人为本”精神。


 


(2)和谐实践与社会改革:中国古代出现的封建盛世。中国近代太平天国领导人洪秀全的绝对共有共享的理想社会;康有为的“大同社会”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主张;新中国在民主建设、经济建设中的经验。世界史上的罗斯福新政与就业问题;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福利政策;20世纪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


 


(3)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教训:人口、资源、环境的教训;暴政、战争对社会的危害;经济发展中的平衡问题。


 


【知识链接】


 


一、正面的──历史上和谐的音符


 


(一)和谐思想──和谐思想是构成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1)“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渊源


 


构建和谐社会是千百年来人类追求的一种理想目标。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家“民本”思想


 


孔子强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爱人之心调解和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已。


 


孟子强调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③统治者的“民本”思想──强调君民和谐


 


古代开明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以民为本的思想。如唐太宗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励精图治。唐太宗把老百姓和君主的关系比喻成水和舟的关系,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避免“覆舟”悲剧的出现,他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主张“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并努力做到戒奢从简,轻徭薄赋。


 


西方和谐思想:“人文主义”和启蒙思想


 


人文主义思潮: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反对宗教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


 


启蒙思想: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集中力量批判封建主义、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提出、宣扬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自由、平等、民主与法制等思想原则得到广泛传播。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观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灵魂


 


(2)人与自然、人际之间和谐的思想


 


①道家: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着,有无、难易,是相互依存变化的,提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观点,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严刑峻法。


 


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公平现象。


 


②法家: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法治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以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制约,“法不阿贵”。


 


天人和谐。如“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而不是对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类必须以遵循自然规律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战国时期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的思想。


 


(二)和谐实践与社会改革──古今中外,历朝历代,都采取措施发展生产,缓和社会矛盾。其措施和成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手段


 


①中国古代休养生息及发展社会生产的措施


 


秦国: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


 


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西汉:休养生息;


 


北魏:均田制;


 


唐朝:唐朝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封建盛世界可以说是古代理想的“和谐社会”。


 


宋朝:王安石变法中募役法;


 


元朝:农业生产作为评定地方官标准;


 


明朝;明初奖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


 


清朝:奖励垦荒;实行“摊丁入亩”。


 


②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软”的理想社会。


 


③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地价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人权宣言》: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平等、安全和反抗压迫都市不可动摇的人权;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独立宣言》:“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它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


 


⑥罗斯福新政与就业问题:新政中积极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人数等措施,缓和社会矛盾,维护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遏制了法西斯势力扩张。


 


⑦二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汲取历史教训,不同程度地推进了社会福利政策,缓和社会矛盾。作用是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⑧20世纪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稳定社会秩序。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经验。


 


⑨新中国成立后在民主建设、经济建设中的经验


 


1949年多党合作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建立;


 


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三)生态和谐


 


中国古代重视环境保护、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主张:


 


①先秦时期:商朝、西周的时候,人们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到战国时,国家已有正式的法律条文,约束乱砍滥伐的行为,保护自然资源。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先秦时期,黄河中上游地区气候温和,植被茂密,整个黄土高原的木覆盖率超过50%。先民在此逐水而居,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因少数民族的内迁有所扩展,两汉时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③隋唐:隋朝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在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并且创制筒车、曲辕犁等发展农业牛产。


 


④明清时期:在自然保护方面,除袭用旧时的自然资源政策外,别无其他特别之处。


 


⑤中国历代都对山林实施国家管理,很少开放山林川泽,经常封山育林。


 


建国后党和政府举办了许多改善生态环境的大型工程,如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三北防护林”等等。西部大开发特别关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出“再造秀美河山”。


 


知识经济时代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从理念走向实际。


 


(四)友好交往也是和谐社会的一种表现


 


例如唐朝与东突厥、回纥、南诏、吐蕃等友好关系唐朝时与朝鲜、日本、天竺、大食等国友好关系。新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五)“法治”建设──也是构建和谐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反面的──历史上不和谐的声音


 


1、社会的不和谐


 


中国古代上,秦隋等朝代统治后期,由于没有处理好社会矛盾,统治残暴,赋税徭役兵役沉重,法律苛严和酷法,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世界近代史上,两次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工人阶级生活困苦,阶级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工业发展不平衡问题、人民生活水平问题。


 


印度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不利因素,四对矛盾: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等因素。不仅阻碍了国民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甚至导致印度政局的重大变动。


 


中国建国以来的环境和人口问题:建国后30年没有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以大跃进为代表的失误对资源和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国民经济增长属于高耗低效的类型。


 


2、生态不和谐


 


中国古代史上自然环境破坏的重要表现


 


秦始皇统—中国之后,开始大兴土木,毁伐森林。为修建阿房宫,砍光整个蜀地山岭上的树木,故有“蜀山兀,阿房出”之说。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及过度开发,导致黄河多次泛滥。


 


隋唐时期,由于人口的增加,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出现了放火烧山、向山要田和围湖造田等现象。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生态平衡有所影响。


 


清朝前期人口急剧膨胀,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明清时期人口进一步增加,清朝开垦的荒地面积大量增加,围湖造田的现象口益增多,人地矛盾愈发突出,此外,从明清两代开始颁布山川弛禁制度,在一定范围内开放山林,以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这从长远来看,又造成了山区因长期被开发和掠夺而产生的环境恶化局面,以致现代山区脆弱的生态系统已不能承受严重的环境污染,山区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3、三次工业革命对自然的破坏


 


世界近现代史上,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和破坏,生态破坏和污染问题愈演愈烈①是因工业生产将大量化学物质排入水体而造成的水体污染事件。②是因煤和石油燃烧排放的污染物而造成的大气污染事件。③是因工业废水、废渣排入土壤而造成的土壤污染事件。④是有毒化学物质和致病生物等进入食品而造成的食品污染公害事件。


 


三、注意其他有助于和谐社会建立的因素


 


1、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包括少数民族的关系、区域发展的和谐、城乡的和谐),充分发挥和调动多方面积极性。和谐社会应是充分考虑地方合理的利益要求与服从和顾全大局的统一。


 


2、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只有运用法律手段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矛盾,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稳定社会秩序:社会稳定有序则国家兴旺,社会动荡则国家衰亡,这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也是治乱兴衰的客观规律。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盛世,都与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重视整合社会利益分不开,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国家统一、社会和谐。同样,这些盛世王朝的衰落,也大都是从社会动荡开始的。近年来,一些其他国家的执政党甚至是长期执政的党丧失执政地位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不能有效整合社会利益、维护社会有序的运行,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4、缩小贫富差距、掌控社会财富分配构建和谐:防止土地兼并、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更名田、地丁银制度、王安石变法、土地革命和改革、社会福利、就业、社会保障制度


 


5、发展经济是建立和谐的根本措施:经济制度、经济措施与政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经济体制与社会的和谐


 


6、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如闭关锁国政策


 


四、历史启迪


 


通过上述有关和谐社会的规律性总结,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际,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


 


第一,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


 


第二,必须深入发展民主法治,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


 


第三,必须加快发展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柱。


 


第四,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开辟和谐社会建设的广阔前景。


 


第五,必须深化改革,鼓励创新,不断激活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动力。


 


第六,必须直面矛盾,化解危机,不断夯实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基础。


 


以上六点,实际上是要着重解决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三大问题即发展问题、改革问题和稳定问题。这三个问题如果能够顺利解决,和谐社会建设就大有希望;这三者的相互关系如果能够理顺,和谐社会建设就能够顺利开展。


 


【典型试题】


 


1.孔子的思想核心“仁”,它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


 


A.有利于实现封建大一统       B.有利于调解与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的稳定


 


C.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D.有利于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


 


2.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有 


 


①吸取隋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②不断革新、完善封建制度 ③轻徭薄赋,劝课农商 ④戒奢从简,爱惜民力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和“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反映了  


 


北方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 唐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圩田更加普遍 给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从唐朝两税法到明朝一条鞭法再到清朝的摊丁入亩制度的演变,反映出封建生产关系的趋势是


 


A.由征收实物税转变为征收货币税


 


B.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C.由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演变为按田亩征税


 


D.阶级矛盾尖锐,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5.美国罗斯福新政中,最能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是



A.整顿银行,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B.通过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奖励农民调整生产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



D
.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选择题参考答案1.B   2A    3C    4B    5D


 


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强调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请回答:


 


    (l)春秋时期,孔子就以“仁”的学说来调节社会的人际关系。谈谈你对“仁”的思想及其历史作用的认识。


 


    (2)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初,这种真正当家作主的制度是如何确立下来的?


 


    (3)实现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的理想追求,但也经历了曲折。


 


     材料:刘少奇在中南海被批斗,失去人身自由。他拿着《宪法》愤怒地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是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


 


    刘少奇这些掷地有声的话,为什么在当时没有起作用?这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什么教训?


 


参考答案:6.(l)“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利于缓和矛盾、社会秩序的稳定。


 


   (2)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正式以根本大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原因:“文化大革命”期间“左”倾错误严重,民主法制遭到空前的践踏。


 


    教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7.(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礼记·礼运》


 


    注:《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材料二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妇吏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三 中国希望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我深信在这样的做法当中,有一些法国的信念能够帮助贵国继续思考,……我们共和国的模式有了启蒙时期的理想和法国大革命普遍价值的模式,也可以成为中国迈向民主和人权的一个很好的启发。……


──《法国总统希拉克北大演讲稿》


 


(1)简要概括材料一中作者描绘的社会理想(不得摘抄原文),并结合所学判断该社会理想在当时是否能实现,最后谈谈作出该种判断的原因。(10分)


 


   (2)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分析《天朝田亩制度》和材料一中作者的社会理想的异同点。(8分)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法国的共和国的模式汲取了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哪些社会观念,并分析这些观念与材料一、二透露的思想观念在本质上的不同。(10分)


 


(4)综合材料一、二、三,谈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可从中汲取哪些有益的观念。(4分)


 


参考答案:7.(1)材料一的这段话,描绘了一个不分彼此,各得其所,没有争斗的和谐社会,儒家称之为“大同社会”(意思相近即可)(4分)。该社会理想在当时不可能实现.因为当时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社会动荡,该学说难以被统治者所接受。(6分)


 


(2)相同点:《天朝田亩制度》继承了儒家的大同思想,都违背了当时时代的潮流,具有空想性。(4分)不同点:《天朝田亩制度》引进了基督教的平等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4分)


 


   (3)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等社会观念。(4分)前者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后者体现了小农经济的要求,反映的是小农阶级的愿望。(6分)


 


   (4)和谐的观念、平等的观念、民主和法制的观念。(4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8.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出现过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大略篇》)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则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君道篇》)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富国篇》)


──《荀子》


 


     材料二


 




    材料三


 



 


 


阅读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和新时期的中国对外开放的特征? 


 


(2)材料三反映了一个什么重大事件?这一重大事件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3)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较为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8.(1)唐朝:注重开拓对外交通,对外交往涉及亚非欧广大国家,主体是亚洲国家。新时期的中国:呈现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2)“反右倾斗争”。使党内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中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3)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治民主、自由、公平;人与人之间平等、诚信、守法、宽容;对外关系和睦友好。


2007-05-22  人教网
编辑:张淑芬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宁夏同心县同心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同心中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