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客 > 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2008年11月17日 22:39:29 来源:教师Office 访问量:52
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课程标准]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单元综述]


鸦片战争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八十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是列强通过一次次侵略战争,强加给清政府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拥有独立主权的中国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二是面对外来侵略,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为维护国家,起而抗争,是中国避免了沦为殖民地的厄运,并把中国革命推进到新明珠主义革命阶段直至胜利。


 


(一)、鸦片战争


1、背景


清政府面临严重社会问题 ——— ———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1)政治:落后的封建制度                   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2)经济: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               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


        (保守、落后、自给自足)         (开放、先进、无法满足:市场、原料)0


3)对外:闭关锁国                         要求夺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夺的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直接原因:18396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中英贸易逆差——鸦片走私(改变对华贸易逆差)——危害


      直接原因:闭关锁国      


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抵制。


2、过程:广东广州——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再退回广东——扩大战争——攻占东南沿海一些城市(重点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后到南京


3、战争中中国军民的抗争:镇江满族将领海龄、三元里人民抗英


  鸦片战争爆发后,爱国官兵英勇抵抗,像陈连升、关天培、裕谦、陈化成、海龄等;各地人民也自发抗敌,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尤其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胜利,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序幕,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4结果——1842年签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内容


危害


香港岛给英国


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


款2100万银元


加重人民负担


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东南沿海地区)


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


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要与英方商定


破坏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住等特权)


1844年《黄埔条约》(法国)      《望厦条约》(美国)      


5、失败的原因:


清朝封建统治日益腐朽,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前面落后。


战争爆发后,腐朽的清政府战和不定,指挥混乱,用人不当。


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并率先开展了工业,势力雄厚,武器先进,且蓄谋已久。


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抵制新兴发展的资本主义。   (根本原因)


                                  说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6、影响  ( 具体内容见P24)




























 


战前


战后


 


社会性质


政治


独立自主


部分主权被破坏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经济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社会矛盾


地主阶级——农民阶级


(阶级矛盾)


封建主义——人民大众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外国资本主义——中华民族


 


革命任务


反封建


反封建反侵略


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重难突破]


1、正确理解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


在政治上表现为外国侵略者逐步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中国主权部分丧失,但在形式上保留了中国的政府;在经济上表现为中国社会经济丧失独立地位,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半封建”性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壮大。


表现为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外国侵略者相勾结,继续维持在中国的反动统治,以封建地主经济为代表的封建生产关系继续存在。同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意识传入并有所发展。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背景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列强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


2、过程     (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1856年——1858年)


1857年占领广州建立第一个傀儡政权广东巡抚衙门  (柏贵)   


1858年《天津条约》    俄、美、英、法(签定的顺序)


内容公使进入北京;增辟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及商船可在长江口岸航行;


可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赔英法军费各200万两、英商为200万两。


 ——“ 赔款、四种人、两种船、十口岸”


危害:列强侵略涉及整个沿海地区并深入中国内地


第二阶段 1858年——1860年)


1860    火烧圆明园——咸丰——“海盗式扩张”


 1860年《北京条约》  (俄、英、法)


内容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给英国;


准许华工出国;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天天陪(赔)酒(九)”


3、危害


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


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重难突破]


     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继续:主要因为战争的目的和性质相同。


         扩大:侵略国家、侵略时间、开放通商口岸、侵略区域、危害


(三)、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1、背景     


19世纪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制定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


1894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导火线)    


清政府政治腐败、软弱可欺。


2、开始的标志:丰岛海战


3、过程


      平壤战役(回族  左宝贵)


黄海海战(“致远号”邓世昌)——北洋海军主力尚存,日军控制了黄海制海权。


辽东战役    (旅顺大屠杀)   P26


威海战役——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灭。


4、清政府态度:避战求和    (书本P26学思之窗)


5、结果:    1895年签定《马关条约》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加剧了人民的负担,向列强“政治大借款”,便利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6、危害:《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四)、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1、背景


根本目的:列强瓜分中国。   


直接目的:列强镇压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运动概括


时间:1898


原因:民族危机加深


旗号:“扶亲灭洋”   


性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清政府的态度:镇压——招抚——镇压


评价:它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也沉重打击了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3、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   P28    “外商带钱进宾(兵)馆”


a、赔款:本息共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抵押,中国财政被列强控制。


b、在北京设使馆界,由各国驻兵保护,成为“国中之国”。


c、京津到山海关一带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d、严惩反帝官吏,禁止中国人民成立参加反帝组织。


e、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4、影响①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② “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③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④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⑤《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⑥《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重难突破]


1、“扶亲灭洋”的评价?


     反映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了主要矛盾。这个口号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警惕。


     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的排外色彩。


 


[课程标准]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单元综述]


1、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首先担负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农民阶级提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妙构想,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而宣告失败。农民阶级不可能完成就中国的任务。


2、孙中山临到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也行不通。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经过28年的艰苦斗争,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四)、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1)、社会背景:阶级矛盾激化     (根本原因)    反映了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组织基础: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目的:推翻清朝统治


3)、理论来源: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的平均主义


著作:《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


特点:把农民的平等思想通过宗教理论表达出来


4)、连年的自然灾害


 


2、过程


开始——1851年初,金田起义


         初步建立政权——18519月,永安建制


         正式建立政权——1853年,定都天京      同清朝对峙)


         全盛——北伐、西征、东征  


         由盛而衰的转折——天京变乱


         后期防卫战


         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  


 


[要点补充]


1、北伐、西征、东征概况          (书本P37)






































 


北伐


西征


东征


背景


清军建立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围困天京


目的


推翻清朝统治


巩固大本营


断绝清政府财源


充实自己的经济实力


时间


1853年


1853年


赖汉英


1855年


石达开


1856年


领导人


林凤祥、李开芳


秦日纲、石达开


结果


失败


胜利


胜利


意义


牵制、保证


大败、巩固


摧毁江南大营、江北大营


2、北伐失败原因:孤军深入,给养和武器供应不足


3、天京变乱的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4、重建领导核心:     陈玉成(英王)    李秀成(忠王)   洪仁玕(干王)    


5、后期防御战


1858     打垮江北大营 解除了天京北面的威胁          合力


1858     三河镇大捷(全歼湘军主力)                合力  胜利


1860     攻破江南大营                               合力


1860        上海(李)                            分力


1861        安庆(陈)                            分力  失败


6、失败


标志:1864年天京的落陷


失败的原因


1)主观上:① 战略上的失误;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组织上: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


2)客观上: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3、治国纲领:


前期———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 


1、时间:定都天京以后(1853年)


2、内容:


土地分配: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分配方式: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


产品分配: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


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3)核心思想——平均主义


4、目的:建立四有两无的理想社会


5、评价:


1)进步性——革命性: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是农民阶级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反封建纲领。也是使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中国历代农民战争最高峰的重要标志之一。


2)空想性: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无法实现。均贫富,产品归公,无法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再加上军事斗争紧张,无暇顾及复杂的社会改革,所以根本无法实现。事实上,由于军事和政务的需要,农民照旧要纳粮纳税,而且在太平天国统治的大多数地区,农民依然要向地主交租。


3)落后性:它将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经济的范畴。


后期——1859年《资政新篇》


1)主要内容:


政治:提倡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文教:学习近代教育和先进技术


外交(补充):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


2)、评价:


a.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b.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c.《资政新篇》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


[重难突破]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比较


① 产生背景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初,太平天国刚定都天京后为巩固政权而颁布的革命纲领。此时太平天国正处于强盛时期。


《资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国内政和建设国家的主张。经过天京事变,这时太平天国已处于衰落时期。


②有关社会经济主张的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款项,以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的全面系统性的纲领性文件。它要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理想的地上天国,即企图在小生产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


《资政新篇》是作为太平天国政治纲领提出来的,主要分为用人设法两个方面。在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即二者一个主张消灭私有制,一个主张发展私有制。


③群众基础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经验的直观总结规范化,是广大农民平等、平均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理想化,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利益和要求的革命蓝图,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而《资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根据自己在香港、上海等处学习接触到的西方文化及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写成的。它不是农民意识的产物,也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必然结果。由于这一纲领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没有引起农民的强烈反应。


④作用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这一纲领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


但《资政新篇》由于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农民对这一纲领反映不积极。再加上残酷的战争环境,尤其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不足,使它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行。


⑤反映了同一时代的不同特点: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水平达到最高峰。但这一纲领具有极大的空想性,根本无法实施。太平天国的失败与其没有先进思想的指导是分不开的。


《资政新篇》则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它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它为后来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开了先河,堪称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  


4、历史功绩:


1)反封建:沉重打击了 清朝统治,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


2)反侵略:对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武装斗争,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3)对后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有深远影响


4)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5)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者。


启示:


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5、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1)起义时代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治国方案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3)担负任务新——反封同时反侵略;


4)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5)所属范畴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6)国际背景新——是亚洲革命风暴的一个组成部分。


造些新特色的原因是因为太平天国发生在半殖半封环境下,世界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五)、辛亥革命


1.背景


     经济基础:迫于形势,清政府相继打出“新政”“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一些改革。这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准备: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宣传革命思想的中心:上海和日本


            民主革命思想家和革命家: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组织准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兴中会:时间——1894        地点:檀香山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同盟会:时间——1905        地点:日本东京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


              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有了统一政党领导;有了一个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公认的革命领袖)


 


[要点补充]

































政治纲领


三民主义


       


联系


进步性


局限性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用暴力推翻帝国主义支持清王朝


 


民族主义


民族独立、平等


没有明确的反帝旗帜


 


前提


 


创立民国


推翻帝制,


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国


 


民权主义


保护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权利


 


 


核心


 


平均地权


核定全国地价,实现土地国有。


 


民生主义


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补充和发展


2、爆发:武昌起义    19111010    策划:文学社、共进会


3、高潮: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的建立


时间——19121月1日   定都:南京   国旗:五色旗   纪元:中华民国


性质: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革命政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 :国家的权利归属(权利归国民全体所有)、政权的组织形式(责任内阁制)、国民的权利和义务、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和三权分立的原则。       (书本P42)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目的:为防范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


    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结果


1)、失败表现:


a、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   (根本表现)


b、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了。                  (直接表现)


2)、失败的原因:


主观:资产阶级的自身局限性 ,政治上的软弱。   (根本原因)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


5、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6、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意义:A、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最大作用)


               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义走狗──清王朝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


B、经济上:推翻了清王朝,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C、思想上: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参政议政意识提高,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国际上:对亚洲近代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重点难点


1.如何认识中华民国和南京临时政府?


1)中华民国是1912~1949年中国的国名,南京临时政府则是指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南京领导建立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民主共和国性质的中央政权。


2)中华民国分为三个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3月);北洋军阀时期(1912年~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1949年)


3)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则是以“中华民国”为招牌,实质上是帝国主义扶植下的封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的联合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则是国民党新军阀找着“中华民国”的旗号,实际上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权。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胜利


1、五四运动


1)、背景


政治: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卖国家,国内阶级矛盾加深。 (根本原因)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阶级:无产阶级力量


思想: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人民思想的解放。


国际环境: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            (导火线)  (美、英)


2)、过程






















 


地点


主力


            


结果


 


第一阶段


 


北京


 


学生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第二阶段


上海


工人


 


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要点补充]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体现出五四运动反帝反封性质)


“内惩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得到实现)


②在中国工人阶级罢工打击下,五四运动斗争取得初步胜利:北京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章、陆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意义


性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


      (其彻底性不是指斗争的结果,而是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青年学生(先锋作用);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的舞台)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背景


组织基础:各地共产主义早期组织的建立    1920年上海最早、陈独秀)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有利的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大会的召开     (书本P50





























 


时间


内容


意义


中共


一大


 




1921


通过党的纲领


确定党的名称 ……


党的奋斗目标 ……


党今后的中心工作 ……


党的中央机构 ……


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


中共


二大




1922


正确分析中国的国情


(社会性质、革命敌人、革命性质)


制定革命纲领(最高、最低纲领)


确认中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中共三大


1923


通过中共和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国民党一大


1924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确立三大政策


同意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


 


[要点补充]


A、中共一大后,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代表的阶级利益: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利益,还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B、革命纲领


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1)、背景


中共在革命实践中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923  中共三大  通过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孙中山愿意与共产党合作


③共产国际的帮助


2)、国共合作的形成的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      合作的方式:党内合作


3)、实践:


性质: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


兴起:1925年五卅运动   (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1925年国民政府成立;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


高潮:北伐


   目的:为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过程:①到1926年底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广州的国民政府迁往武汉。        


   成果: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打击了帝国主义②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4)、失败原因


客观:帝国主义联合起来干涉中国革命。


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


主观:陈独秀和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等坚持右顷机会主义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


5)、教训:认识到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和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4、工农武装割据  (武装起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1)、武装起义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      


意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标志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秋收起义       1927年9月   


意义: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土地革命


a、路线: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b、影响:广大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生活上有了保障,革命积极性提高


3)、根据地建设:除经济建外,还在1931年冬,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定都瑞金。


5、红军长征  1934——1935——1936


1)、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直接)    “左”顷错误  (根本)


2)、过程:


1934年开始


1935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


19366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3)、遵义会议


内容:纠正了博古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顷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影响   (长征精神)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6、在抗日烽火中成长壮大


A、抗战防御阶段(1937.7-1938.10


1)国共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1937年洛川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的人民战争路线。


3)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7年,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改为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


1937年,聂荣臻,建立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4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P57图)


B、抗战相持阶段(1938.10-1944初)(集中主力攻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1)与国民党的斗争


     背景:国民党顽固派的投降分裂活动日益严重


斗争方式: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


目的: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共产党坚持抗战
百团大战


背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顽固派的投降分裂活动日益严重。


日本重点进攻八路军、新四军的敌后战场。


概况: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


目的:为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争取形势好转


评价: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巩固抗日根据地


a、背景: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国民党对根据地实行封锁。


b、内容


民主政权上:团结抗日各阶级、阶层


   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开展大生产运动。


   思想上:开展整风运动。


军事行:百团大战


c、意义: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


C、战略反攻


1945年中共七大的召开


背景:在世界反法西斯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


内容:大会制定了抗战即将胜利的形势下党的路线   


意义:七大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7、解放战争


A、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10月)


①背景:


a、美国积极帮助国民党抢夺胜利果实。


b、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又迫于国内外求和平、反内战的压力,特别是内战的准备尚未完成,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②目的:为争取和平,揭穿美蒋阴谋。


概况:10月10日,双方代表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障人民权利


(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2) 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初、重庆)    (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


B、解放战争(1946年夏—1947年6月)


防御阶段(1946夏—1947夏)


内战爆发的标志: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粉碎全面进攻;粉碎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反攻阶段——(1947.6开始)


刘、邓率晋冀鲁豫人民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  (开始的标志)


决战阶段


1948年秋,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渡江战役


1)背景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1949年春,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②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为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中共提出和谈破裂。


2)结果:423日, 南京的解放标志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了


3)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


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


国际:改变了世界格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编辑:张淑芬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宁夏同心县同心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同心中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